在数字化系统持续复杂化的今天,传统可观测性方案正面临三大挑战:
- 数据割裂:指标、日志、调用链等信号分散,彼此难以贯通。
- 分析粒度粗:预聚合导致的特征丢失,难以支撑精细定位。
- 平台封闭:缺乏统一标准,扩展和自定义困难。
为解决这些痛点,从底层重塑可观测性平台的核心能力,这一期基调听云架构部总监廖雄杰带我们认识在构建下一代可观测性平台中最核心的技术基座——观云数据湖仓架构。
观云的数据湖仓架构以统一为核心理念,彻底打破可观测性信号的界限:
统一数据模型:无论是 RUM、APM、Infra 还是日志与事件,观云都统一建模为六大核心模型(指标、调用链、用户体验、日志、事件、剖析),并通过实体建立信号之间的联系。
兼容 OpenTelemetry:对外部观测数据友好接入,真正实现数据融合。
统一查询语言 NBQL:支持多模型联合查询,类SQL,学习门槛低。
传统平台以指标为中心,而在观云体系中,原始数据同样作为一等公民入湖参与核心分析逻辑:
实时全息多维探索引擎“见微”:支持对上百个维度的同时分析,帮助用户快速发现问题模式与根因。
灵活采样与按需存储策略:采样的同时保留观测数据的统计特征,控制成本,同时保证分析深度。这使平台不仅能“看得见问题”,更能“追得到原因”。
湖仓不仅是数据存储中心,更是 AI 的最佳助手:
内置 AI 助理:通过自然语言生成 NBQL 查询,降低使用门槛。统一的数据模型与查询语言,天然适配 AI 模型,消除理解障碍。实时分析能力与数据完整性,为AI训练与推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除了统一建模与智能探索,观云的数据湖仓还具备高度开放性:
快速搭建自定义 Dashboard 与复杂监控场景。基于轻应用生态构建个性化功能。借助“自定义大师Boss”满足更复杂的业务需求。
总结:
观云数据湖仓是一套真正服务于未来智能可观测性平台的数据底座。
它具备统一、开放、智能、高效等关键特征,帮助企业实现从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到展示的全流程升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