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在大模型可观测性领域迈出了从“实践分散”到“能力标准化”的关键一步。
行业首个权威标准发布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加速应用,LLM(大语言模型)在智能对话、RAG 检索增强生成、Agent 智能体等场景中表现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围绕 LLM 应用部署的可观测性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模型链路深、依赖复杂
● 推理响应存在不确定性
● 用户体验难以量化评估
● 架构层次多样,监控颗粒度模糊
标准的发布,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痛点,建立一套“可量化、可评估、可落地”的观测能力分级体系,指导企业在 AI 时代构建稳健的系统运行与质量保障能力。
作为长期深耕智能观测领域的技术提供方,基调听云凭借在链路追踪、性能评估、Token 分析、响应延迟追溯等方面的平台能力,积极参与本次标准制定全过程,并为多个关键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实践支撑。
走向标准化与工程落地
本次标准以数据为主线,提出了从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存储治理到实际应用的四大模块化结构,并细化指标至基础设施层、中间件层、模型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其目标不仅是“规范现有”,更是“引导未来”。
基调听云将持续与中国信通院等权威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生成式AI应用的系统可视化、可解释化、可评估化,构建面向未来的大模型可观测基础能力。我们也将继续依托“观云智能可观测性平台”,打磨面向 AI 应用场景的链路观测、性能诊断与行为分析能力,助力企业更稳、更快、更可控地落地 AIGC 生产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