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22日,为期两天的K+全球软件研发行业创新峰会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圆满落幕!在这次峰会上,基调听云技术VP杨金全受邀出席活动并做专题分享。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项,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将业务与IT技术结合,改变商业逻辑和模式,提升商业价值。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由过去主要关注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问题转变为需要更多地关注可观测性。为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一个一体化、智能的可观测性平台来解决系统可观测性的能力。传统的运维工具无法满足数据关联和智能化的需求,导致团队之间责任链不清晰,影响业务恢复时间。

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面临着大量的IT设备上线和复杂的多云环境,无法依靠人工和领域专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智能引擎来建立异常检测、根因分析和容量规划等指标,以提高运维和数字化转型效率。同时,可观测性还涉及应用安全和建立一个集中的平台,使IT团队和业务团队能够共享分析界面。

一个综合的可观测性平台应具备纳管、全栈适配、业务影响和答案等能力。在建设平台时,需要统一数据模型,构建可维持性的中台,并覆盖各种监控对象。通过建立关联关系,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评估业务上线的影响。

在进行服务变更时,与上游服务的沟通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在变更期间限流或降级服务,以改善用户体验。全局拓扑是一个实践,用于展示资源依赖关系和服务调用关系,对于服务治理和业务流程治理具有重要价值。

在错误治理方面,需要处理异常和错误,并优化用户体验。通过将用户信息与错误请求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判断错误对用户的影响。对于资源故障,可以持续进行内存快照和分析,以便提前发现问题。利用容器和进程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打Dump和传递错误信息给研发团队进行分析。

建立关联性和数据质量,可以实现自动化结果。结合工单系统和企业内部工具,能够快速恢复业务并降低对客户的影响。同时,建立拓扑关系和分析资源变更对服务的影响,以及在数字化领域中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运维过程中,通过指标和解决客诉问题,可以分析和回溯用户体验。通过记录用户操作轨迹的日志,可以方便进行用户行为分析。自动分析根因可以减少人工参与。通过建立知识图谱来解决故障,可以提高运维效率。监控纳管应该是可控的,并有助于节省运维效率。通过自动化脚本,减少人工干预,实现更多功能。通过原生k8s,可以实现独立的采集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和用户转化,通过分析和回溯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留存率和减少成本。同时,通过建立关联性和数据质量,实现自动化结果,提高运维效率。

基调听云智能可观测性平台

基调听云智能可观测性平台围绕企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业务提供一套全面覆盖终端用户体验、应用性能、业务性能、基础设施和多云环境的基于AI的智能可观测性平台。经过大量金融、运营商等客户的生产验证,高效保证企业数字化业务稳定运行,提高SLA,降低MTTR。该平台持续自动化的获取数据,辅以AI技术,持续的自动分析,自动告警,并能能够主动提供答案,做到全栈的可观测性,帮助客户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研发运维效率和加快业务创新速率,实现助力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数字化竞争力。

  • 全面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数字化发展不仅要注重产出也要注重成果,基调听云已全身心投入数字经济新蓝海建设中,积极发挥数字时代下产品及平台的“融汇”、“融通”、“融智”的核心优势,携手金融行业及等更多行业玩转数字时代

    2022-08-23

    继续阅读
  • 持续可观测性探究,带领用户探索更多可观测实践价值,基调听云与亚马逊云科技围绕现代企业在监控领域的痛点展开,帮助客户解决从开发、测试、运维环节遇到的种种困惑

    2022-08-24

    继续阅读
  •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热门话题,大家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报告,91%的企业正在计划进行数字化转型,87%的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可能颠覆行业。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数字化转型以业务为中心,目标是提升服务和用户体验。如果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关注系统可用性而忽视用户体验评估,很可能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

    2023-08-01

    继续阅读
  • 基于云原生的轻量级框架在云上通过敏捷开发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业务,目前是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是享受云原生技术带来的敏捷和便利的同时 ,技术团队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比如上层应用复杂度的增加,出现问题时,分析需要使用不同维度的工具,这意味着服务维持、维护运营会更加的困难。

    2023-10-24

    继续阅读
  • 基调听云成功入选2022中国信通院“卓信大数据计划”第四批百强名录。未来,基调听云在为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运维之路上,将持续配合企业数据安全治理工作需要,充分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性。

    2022-12-05

    继续阅读